興漢室

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漢書·董仲舒傳】

    未央宮,承明殿。

    在皇帝的桌案上擺放着一份最新的詔書,這是由承明殿擬定、尚書台擬寫,準備在明日的正旦大朝上當着內外公卿、大夫、諸侯王、列侯、諸胡酋長的面宣讀此詔,以定國是。

    詔書內容前面是感慨過去幾年蒙蒼天不棄,祖宗有靈,君明臣賢,朝廷臥薪嘗膽,最終興復漢室之不易。後面話鋒一轉,說『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於是制定了綜合涵蓋各方面的大政方針,將決定未來數年內的朝政走向。

    皇帝深知輕重緩急、循序漸進的道理,所以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大刀闊斧的對豪強的核心利益進行改革,而是選擇了從最緊要的幾處着手:「今日上午太學策畢,朝廷六年育人,如今終要見到成效。太學之後,國子監也要開始着手策試,暫定為正月十六,其策試製度比照太學……」

    國子監是幾年前太常陳紀新上任的時候,奉詔建立的一處貴族學校,由益州大儒任安為國子監祭酒,其餘教習皆為通明典義、德行清淳的大儒來擔任。一切制度比照太學,待遇甚至比太學還要優越,就從其所在的位置——尚冠里,就可以說明國子監的定位。

    與太學招生不拘貴賤貧富不同,國子監只招收二千石以上官員及列侯家的適齡子弟。而全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總共不過一兩百人,且大都是豪強士族,家學淵源,導致國子監生人少而精,從小所浸染的優渥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短時間內讓他們遠比太學裏的普通學生要更優秀。

    「國子監生一旦策試合格,便選入三署,依次為中郎、侍郎、郎中,先觀望政事,再以郎署選途任官。」皇帝對國子監似乎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或許在他看來這些精英子弟本就不需要過多的關注。

    三署郎歸屬於光祿勛,具體為左、右、五官三名中郎將管理,員額不定,歷來郡國舉薦的孝廉多半是先任職三署,觀察學習幾年政事後經過五官等中郎將的考核,乃授任各職。

    入職三署,是一個正常的出仕途徑,同時也是漢代官僚隊伍的幹部儲備和後備人才梯隊。尋常士人只要被舉為孝廉,在三署任職幾年,出來最差都是縣令,可以說是做官的快車道。

    國子監生關係着幾乎所有重臣子弟的未來,如今皇帝決定了國子監生策試後的去向,不少人都安了心。因為如果真比照太學制度,這些國子監的公卿子弟們就要按成績分配到各郡各縣為掾為吏,吃苦受累不說,更難顯清高貴重。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忽然說道:「三署郎歷來以郡國舉孝廉補之,今國子監生並非孝廉,因策試得第而入郎署,其名不正。」

    太尉、錄尚書事董承坐在席上不安的挪了挪身子,他近來尚為『其名不正』這四個字惱怒不已,如今聽到楊琦這麼說,便以為這是在故意暗諷他。董承當即坐不住了:「三署郎並非皆為孝廉,其中也不乏有德望者充為議郎。彼等監生倘若策試得過,便是才能足夠,何必因名不正,而拒之於三署?」

    他這番話說的很有技巧,既是反駁,又可藉此為監生出頭、向監生背後的大族示好,同時也將楊琦擠兌到對立面。


    正是由於這盤算打得好,表現了董承難得的急才,所以不僅趙溫、荀攸,就連旁邊的尚書令吳碩都表情古怪的看了他一眼。楊琦輕輕哼笑一聲,面色嘲弄的看了眼董承。

    其他人還沒做什麼表示,皇帝徑直越過董承,對楊琦說道:「朝廷制度,要適應形勢,不得過於拘泥守古。只要通過了策試,彼等監生便可視同於『茂才』,入左右郎署。」

    五官署的郎官需年滿五十以上,故而不在此列。

    這一項決定澤被了幾乎所有的中上層官員,在以往每個郡只能薦舉一二名茂才,每個郡有好幾家士族豪強為了這個名額彼此爭搶。如今能夠從另一個途徑獲得『茂才』的待遇,無疑是皇帝對所有大臣施加的籠絡與優待。

    「州舉茂才、郡舉孝廉,此二科已為州郡薦舉常設,不宜混同,以免濫名,臣請陛下易之。」楊琦既很快接受了皇帝的決議,同時又很嚴謹的建議道。

    楊琦其實從未想過要阻止監生入郎署的念頭,這樣既樹了敵、又對自己不利,但之所以這麼做,只是想給這些監生多一個名分,好讓彼等的含金量高一點,不被察舉『孝廉』、『茂才』等正途出身的三署郎看輕。

    「濫名之憂確實要有。」在皇帝看來,這不就是給學位認證麼?這麼想的話,那就更不能輕易的施與:「凡策試優越者,由主考推薦,公府核准,特賜予『賢良』之稱。每年獲此稱者不得過十分之一,以獎學優者、以勵後進者。」

    楊琦沒想到皇帝轉的這麼快,將原本施加全體的榮譽調換成特殊獎勵,而造成這一切的恰恰是因為他多了那一句嘴,導致皇帝『從諫如流』,在事後探究起來,這往哪說苦去?

    趙溫忽然加了一句:「國子監如此,太學理當也如此。」

    皇帝點頭說道:「斯言大善,這次能考上第、入殿試的兩百太學生,皆授『賢良』之稱。」

    眾人飛快的略算一下,二者之間的比例都是一樣的,但國子監由於只有一百多人,最後得到『賢良』稱號的卻比太學要少許多。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朝廷育才,計在久遠,故國子監、太學之制,務必在國是詔內寫明,以求期內完善。」皇帝點了點草詔上的某句話,放眼看向眾人,說道:「太學五科之外,已有蒙學、教化、吏治三科,分別教授童子、行伍、備官。今再設宣化一科,以期教育黎庶、化外,傳揚聖人之學。」

    蒙學是招收十五歲以下的稚子孩童、或南北軍孤兒,待開蒙以後視其學識成績直接薦舉入太學。教化科是負責給軍中作戰有功的中下層軍官士卒進行掃盲及愛國教育,在教會了他們基本的識字與律法知識以後,退伍了可以直接授予亭長、賊曹等職。

    吏治科就更不用說,自從皇帝改革程序,將吏治科的培養方式從無差別教授改為由相關官員舉薦、皇帝親自選定優秀官員入學深造的方式以後,有過吏治科經歷的人往往順風順水,得到極大重視。士人們一開始不願意屈尊學習的吏治科也立時成為了爭羨不已的地方。

    這三科各有針對的特定對象,自從施行以來已經逐漸成熟,皇帝眼下要求新設的宣化科,正是用來培育老師的。宣化科的學生今後將會分配到各地郡學、縣學裏擔任教習,或者是派往邊地漢俗不盛的地方推行教化。

    地方學校的重建是未來幾年內有關於教育改革的重點,皇帝要求將其寫在詔書里,當做一項大政。以趙溫、黃琬為首的大臣們自然不會反對這項重興儒學的政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三國之獻帝崛起    星辰旅者遊記  降魔專家  若水向東流  我有一塊屬性板  生活系修道  
同類最熱
搜"興漢室"
360搜"興漢室"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