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5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

    在仁宗朝,包拯是享譽朝野、揚名四海的名臣、老臣、廉正之臣,甚至有「大漢第一肅臣」之稱。包括他的政治對手們,也從不否認其能幹與節操。

    包拯的去世,使朝野內外無數有識之士扼腕嘆息的同時,關於他的死因,還引發了大量猜測。有說他累死的,有說他病死的,還有說他是被氣死的,以及被奸黨害死的.

    而「被害論」流傳最廣,引發的討論最多,調動的情緒也最高。至於事實如何,並不是那麼重要,關鍵在於這種傳言最符合士民百姓對權貴、對官場的預期與想像。

    而這,也能反映出一些正統二十一年前後,大漢帝國的政治形勢,是怎樣一種狀態:緊張乃至渾濁。

    從帝國內外廷的格局來分析,傳言中所指的「奸黨」,大抵指兩派人,相黨與閹黨。這裏的相黨,單指尚書令王士廩一黨,閹黨則以內侍後省蔡訣為首的當代閹宦集團。

    先說閹黨,宦官集團在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畢竟他們是作為皇權最可靠的附庸。在大漢帝國,宦官的能量,也從來不容忽視,僅看建國一百多年來,內廷之中出了多少「大宦官」就知道了。

    當然,一直以來,宦官的影響力,主要限制於內廷,作為皇權最忠實的爪牙而存在。這其中,固然有帝國政治體制的約束,也跟過去幾代帝王「成材率」比較高有關,使得宦官勢力在壯大過程中,呈現一種利大於弊的結果。

    但進入正統朝後,情況就發生變化了,宦官勢力持續壯大,並且按捺不住爪牙,由內廷向外廷擴散。出現這種問題,根子還是在皇帝身上。

    正統皇帝劉維箴,或許短於智慧,怠於政事,但對於自己的權力地位,看得還是十分重的,也盡力在維護。除了提拔王士廩等親信之臣外,最重要的依靠,便是團聚在他身邊的那些宦官了。

    而帝國的宦官機制架構,可是由世祖皇帝構建了,經過百年的發展,權責職能已經相當成熟完善,內侍前後省+皇城司,基本能否覆蓋整個宮廷。

    也正是靠着一干忠心的奴僕走狗,劉維箴安居龍床的同時,方能對朝廷局勢有個相對清楚、及時的了解。

    在正統前十年,是帝國臣權最強的一段時間,那時宮廷還很平靜,宦官爪牙也還算安分。然從范仲淹罷相之後,劉維箴的帝位也到了無人可動搖的時候,宦官也開始露出鋒芒了。

    簡單地講,就是宦官有些不甘於繼續待在「傳統領域」了,開始把手往外廷伸,開始干政了,明目張胆的那種。

    而這,顯然是不為當政權貴所容忍的,要知道,在世祖皇帝時期,都不斷有朝臣敢於諍言,何況在他劉維箴。

    於是,在正統十四年,時任尚書令的曹倫來了個大的,帶領群臣,一起向皇帝施壓,請罷閹黨,杜絕宦官干政,以正朝廷風氣。

    雖然當了十幾年皇帝,劉維箴哪裏經歷過這等陣勢,他軟弱的本質由此暴露,應對失措。最終迫於眾情,選擇了妥協,將石全彬、陳巍等幾名權宦給黜落,風波由此平息。


    然而,皇帝畢竟是皇帝,不是那麼好得罪的。曹倫藉此,獲得了巨大聲望,但很快,就被王士廩給取代,畢竟影響了劉維箴對皇后的感情(雖然那時候劉維箴對曹皇后只剩下相敬如賓了)。畢竟都是曹家人,甚至可能影響到太子劉修遠。

    同時,在罷了石、陳之後,劉維箴又迅速提拔新人,蔡訣就是這個時候上位的。蔡訣,別看是個宦官,但此人絕非凡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出身也不普通,他的養父乃是世宗朝時皇城使蔡敬。

    也正是在蔡訣的建議下,包拯才得以成功拜相,官拜都察使。須知,作為朝廷的第一大清流,包拯事實上一直是被當權者所排斥的,就是因為這個人「不畏權貴」。

    包拯這個人,品性、作風如何,從他當年擔任洛陽府尹如何,就能可窺一斑了,朝中掌權者也都清楚,把這麼個人,抬進政事堂,絕對是自找麻煩。

    因而,寧與封疆,也不可使其高居相堂,當年范仲淹曾嘗試過,但最後還是因阻力太大,而外放東南轉運使之職。

    在這樣的背景下,蔡訣向皇帝建議,把包拯從嶺南巡撫使的位置上的調入中樞,拜相,還是都察使這樣一個位置,對帝國權貴來說,是怎樣一種約束與震懾。

    事實上也是如此,包拯擔任都察使以來,朝廷風氣是有所扭轉的,即便,包拯的努力,只是一種「唐吉坷德式」的衝鋒與堅守。

    當然,包拯並不領蔡訣的舉薦之恩,他只是在其位,謀其政。同時,他也始終堅持禁止宦官干政,約束特務爪牙。在任以來,除了打擊貪瀆官僚、不法勛貴,對宦官集團仍舊重點「照顧」。

    也就使京中傳播着一種流言,說蔡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包都察抗爭權閹」的戲碼,僅僅存在於民間的傳奇故事之中。

    事實上,包拯與蔡訣之間,從沒有直接衝突,蔡訣上位後,並沒有縱容宦官,相反對那些「宦子宦孫」,多有約束規制。包拯攻訐打擊的宦官,也僅是就事論事。

    只不過,權宦的名聲,實在不太好聽罷了。

    再說相黨,王士廩作為從龍之臣,也堪稱劉維箴力壓皇叔、成功承繼大統的第一功臣,劉維箴在登基之後,予以了極其豐厚的回報。

    從少府,到吏部尚書,哪怕是曹倫秉政時的財政使,無不是朝廷一方大佬,權力巨擘,並且,他始終被視為「帝黨第一臣」,皇帝的良師益友。

    曹倫之後,當王士廩向尚書令之位發起衝擊時,也得到了劉維箴的支持。正統皇帝雖然是個垂拱天子,但他若真下定決心支持某一方,那哪一方獲得優勢也是無比巨大的。

    因此,王士廩最終如願,將曾公亮、富弼、龐籍幾名主要競爭對手力壓身後,順利上位,成為權掌中樞、宰執天下的帝國第一臣。

    王士廩才幹絕對是有的,謀略見識,放眼內外,都是佼佼者,政治能力強悍,治事經驗豐富,善於揣摩人心,對帝國體制之運轉也有極深的認識,再兼深得皇帝信重,這樣一個人掌握大權,對朝局而言,至少不會是什麼太壞的事。

    而過去的五六年,也證明了這一點,或許帝國自上而下,滋生着諸多問題,但整體而言,還算穩定,在賑災、濟民、固邊、平亂、剿賊事宜上,更有突出表現,對關鍵事務,王士廩從不含糊。

    只不過,同范仲淹那樣的賢相不同,王士廩並沒有太多家國情懷,在他身上,也基本上看不出什麼「理想性」,這只是一個出身宦官、精於權謀的官僚,一個務實派,一個平衡家。

    王士廩執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匈奴皇帝  再戰神探    我有百萬技能點  地球主機  噬天龍帝  維度侵蝕者  
同類最熱
搜"漢世祖"
360搜"漢世祖"
語言選擇